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村字號”熱潮助力鄉村更美好(深閱讀·“村字號”文體活動觀察)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5年10月31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貴州的“村BA”“村超”賽場,運動員揮洒汗水,觀眾加油助威﹔在浙江的“村晚”舞台,農民自編自演節目,贏得掌聲與喝彩……作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窗口,“村字號”文體活動熱潮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方興未艾。

  “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今,“村字號”文體活動不僅“送文化”,更注重“種文化”,不斷培育廣大農村群眾向上向善的內生動力,激發農民精氣神、助力鄉村更美好。

  “村潮”奔涌,氣象一新。蔚然成風的“村字號”文體活動,既成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陣地,也展現著新時代農民積極向上、團結奮發的精神風貌。

  啟智潤心  點燃激情

  從東北的冰雪樂園,到海南的“村排”球場,從東部沿海的“村咖”飄香,到西部山區的“村戲”悠揚,“村字號”文體活動已然是廣大鄉村常見的景象。

  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發布的《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情況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農村地區舉行的各類文體活動超220萬場,超七成農民群眾參與了文化體育活動。

  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村字號”文體活動已達5類24種:有以“村講”“村閱”為代表的科教類,啟智潤心﹔有以“村BA”“村超”為代表的體育類,點燃激情﹔有以“村晚”“村秀”“村舞”為代表的文藝類,絢麗多彩﹔有以“村棋”“村釣”“村咖”為代表的休閑類,愜意閑適﹔還有以“村展”“村播”為代表的展銷類,助力發展。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負責人唐珂表示:“舞台設在田間地頭,道具就地取材,獎品多是農特產品。這種農人、農地、農味、農產俱全的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村味”盎然的活動,具有幾個鮮明特征:農民主體性,農民是發起者、參與者、受益者﹔文化在地性,深刻嵌入當地歷史傳統與鄉風民俗﹔多元融合性,集成農文旅商,打造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消費業態。

  政策推動、需求提升、文化釋放和數字賦能,共同推動了“村字號”文體活動的蓬勃興起。唐珂表示:“特別是短視頻等數字技術,打破了時空界限,讓鄉村的美好生活和農民的自信昂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

  樹立自信  助力振興

  以“活動流量”撬動“發展增量”,“村字號”文體活動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打造鄉村經濟發展新引擎。

  “村字號”文體活動帶動農文旅商融合發展,變賽事人氣值為發展熱力值,有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鄉村經濟發展。山西嵐縣,“村超”賽場周邊的農特產品展銷區人頭攢動﹔四川雅安,“村跑”賽事期間周邊酒店入住率達80%,非遺產品銷售額增長23.5%。

  “沉睡資產”得到盤活。浙江安吉通過改善農村生態景觀,帶動農村生態旅游與“村咖”產業協同發展。截至2024年底,安吉擁有鄉村咖啡館3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615萬人次。

  ——探索鄉村建設治理新模式。

  為了辦好比賽,許多村民自發修整環境,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各類活動也在潛移默化中涵養著文明鄉風。在浙江玉環,有干部表示:“辦了‘村舞’比賽之后,老鄉們歡聚一堂、來來往往,矛盾糾紛數量下降了兩三成。”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楊力超認為:“‘村字號’文體活動提供了一個平台,搭建了鄉村的公共生活和交往空間。群眾為了共同榮譽凝聚起來,增強了集體認同感和基層組織的號召力。”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凝心鑄魂,激活農民全面發展的新動能。“農民既富口袋也富腦袋。”楊力超說。

  過去,“進城”是向往﹔今天,“入村”成時尚。報告指出,“村字號”文體活動讓農民堅定了鄉土文化的自信心。

  堅守特色  多元融合

  “村字號”文體活動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瓶頸和挑戰。

  實地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隻顧跟風模仿,導致活動形式雷同或脫離群眾﹔一些地方基礎設施不完善、專業人才不足,限制了活動的可持續性。

  如何從一時熱鬧走向長久紅火?“關鍵在於理順政府、市場和農民的關系。”唐珂認為,“政府應該不缺位、不越位,在加強支持保障的同時,避免大包大攬。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

  基於實踐案例,報告和專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堅守鄉土特色,致力創新發展。

  “村字號”文體活動的生命力,在於“土”,在於“特”。避免千篇一律的模仿,必須深入開展鄉村文化資源調查,例如貴州印江為辦“村戲”,挖掘124個民間故事、310首民歌,打造地方特色IP。要用現代科技和時尚元素去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讓“村字號”文體活動持續煥發時代魅力。

  ——建設骨干隊伍,強化人才支撐。

  “村字號”文體活動的提質增效,迫切需要一支懂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隊伍。一方面,要推動文藝人才下鄉幫扶“種文化”﹔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對鄉土文化能人和頭雁項目的培育力度。

  ——推動多元融合,提升綜合效益。

  楊力超認為,必須延伸“村字號”文體活動產業鏈,深化其功能融合:“要做好‘村字號+’文章,與農產品展銷、鄉村旅游、文化研學等結合起來,撬動鄉村多元價值,真正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堅持好“村字號”文體活動的農民主體性,在“塑形”的同時更好地“鑄魂”,“村潮”奔涌的中國鄉村必將繪就一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和美畫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