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加強亞太地區人文和青年交流

本報記者 楊 一 屈 佩 謝佳寧

2025年10月31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場場文化交流活動跨越山海、一項項便利舉措促進人員往來、一幕幕青年互動場景繪就美好畫卷……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並推動加強亞太地區人文和青年交流。地區人文交流日益密切,青年往來豐富多彩,有效促進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文化交流,搭建互學互鑒橋梁

  從機制化的“文化交流年”到創新多元的項目活動,從影視展映、藝術演出到體育賽事……近年來,中國與亞太國家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為不同文明互學互鑒搭建橋梁。

  “在城市各處,傳統與未來交織共存,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比我想象的更加豐富立體。”韓國全南大學學生黃現晸在其創作的“我眼中的中國”主題短視頻中這樣分享道。她鏡頭下的中國有絢爛的城市風景、溫情的生活片段,觸動眾多韓國網友。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啊!”“想去中國看看!”不久前,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你好,朋友!”中韓青年短視頻大賽中,黃現晸的作品獲得一等獎。她表示,期待自己的視頻作品可以幫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用鏡頭記錄相知,用畫面傳遞情感。如今,影視作品已成為亞太國家民眾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

  海外社交平台上,“中國電視劇”話題下發帖量超過百萬,評論區反響熱烈。秘魯觀眾通過“中國時段”暨“中國視聽展播月”活動欣賞《三體》《山海情》等中國影視佳作。東南亞觀眾熱衷追看中國電視劇。新加坡亞洲新聞台網站報道認為,融合中國歷史、文化、語言和價值觀的中國影視劇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產品。

  《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北美、澳大利亞等地熱映,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800部影片報名參加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越來越多中國影視作品揚帆出海,一批批境外佳作亮相中國銀幕,“雙向交流”讓彼此認知更加深入。與此同時,從銀幕到生活,交流不斷延展,“跟著電影游中國”等活動吸引眾多亞太國家民眾來華走走看看。

  今年夏季,“城市之夏藝術節·上海日”活動走進美國紐約,《國樂中的十二生肖》用音樂和光影描繪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金秋,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與上海愛樂樂團聯袂奏響《京劇幻想》,2025中美知音對話活動在上海舉行。費城交響樂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睿恩德說:“希望通過音樂,把兩國人民的心連接在一起。”

  中國—東盟藤球邀請賽、中越跨境足球友誼聯賽、中日韓青少年運動會……興趣的交匯,讓體育成為亞太國家間自然、熱烈的互動方式。

  從影像到音樂,從藝術到體育,多元文化交相輝映,搭建起亞太國家間互學互鑒的友誼之橋。

  人員往來,拉緊民心相通紐帶

  近年來,亞太國家人員往來日益密切,“你來我往”的腳步逐漸化作“心相近、情相通”的紐帶。

  自今年6月1日起,中國正式對智利、秘魯等5個拉美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邁出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民心相通的新步伐。智利合作社電台“中國現象”欄目負責人法比安·皮薩羅表示,以免簽為契機,中國向遙遠的拉美大陸伸出了深化友誼、拓展合作之手,為雙方增進理解互信、共謀發展繁榮帶來新的機遇。

  240小時過境免簽適用國增至55個,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中國游”“中國購”成為新風尚,“一定要帶空箱子去中國!”成為海外社交平台上的實用小貼士。

  從中國與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全面互免簽証,到韓國對中國團體游客實施臨時性入境免簽政策,便利往來的措施讓不同國家民眾越走越近。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入境中國的外國人共計75.1萬人次,其中適用免簽政策入境53.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9.8%、46.8%﹔今年前8個月,中國內地居民與東盟國家人員往來超2524.4萬人次,同比增長11.2%。

  在重慶品味麻辣火鍋,在曼谷欣賞湄南河日落,在首爾體驗韓國流行音樂秀,在秘魯庫斯科感受遺失的印加文明……亞太各國民眾在旅行中拓展文化認知,在交往中相近相親。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歷史檔案傳播辦公室主任庫伊特拉瓦·阿爾坎塔拉表示,中國在推動人文交流領域展現出開放包容的姿態,為亞太地區民眾加深相互理解、增進友誼提供了廣泛可能。

  青年互動,筑牢未來發展基石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中國高度重視中外青年交流,努力促進亞太地區青年成長成才、相互成就。

  在泰國大城,坐落著中國境外第一家魯班工坊,已開設機電一體化、物聯網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至今已為當地培養2000多名技術人才。“魯班工坊的學習經歷給了我啟發,我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高鐵技術人員,助力泰國高鐵事業的發展。”高鐵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專業學生沃拉婉說。

  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創辦10余年,目前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余名學生在此求學。在該校攻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碩士的馬來西亞學生阿德裡納·哈斯努爾表示,在這所學校學習,最大感受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不同思想碰撞,“在這裡,我獲得了更大的個人成長空間”。

  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中方表示願同東盟加強職業教育、學歷互認等合作,增加中國—東盟菁英獎學金名額,開展青年營等活動。

  在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將向拉共體成員國提供3500個政府獎學金名額、1萬個來華培訓名額、500個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名額、300個減貧技術人才培訓名額、1000個“漢語橋”項目來華團組名額,實施3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積極推動魯班工坊等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支持拉共體成員國開展中文教育。

  中拉青年發展論壇、中國—東盟青年精英交流節、中印尼青年工作研討會……各類青年交流活動蓬勃開展,各國青年在交流互動中增長技能和才干,筑牢亞太未來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03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