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做新時代的“挑擔人”(中國道路中國夢·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陳茂華

2025年10月31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作為黨員干部,必須增強挑擔意識、提高挑擔本領、爭做挑擔能手。自己這一程挑得穩一點、遠一點,就能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礎

  

  四川成都邛崍市天台山鎮高興村是一個紅色村。村裡的邛崍紅軍長征紀念館中,收藏著一件特殊文物——一根扁擔。背后,是一個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長征時期,紅軍在高興村設立后方醫院。得知紅軍戰士缺醫少藥,村裡一位80歲高齡的老人,經常送去木桶飯和草藥,並堅決不收費用。紅軍轉移時,為表達感謝,特意留下一根挑行李的扁擔作信物,就這樣傳到今天。

  一頭連著黨和軍隊,一頭連著人民群眾,一根竹扁擔,卻有千鈞重。它靜靜躺在紀念館裡,不僅訴說著往事,更傳遞著信仰。

  硝煙散盡,換了新天。生長在紅色土地,我們深知,接好、挑穩這副擔,重任在肩。

  挑民心的擔子。幾年前,鄉親們盼著通天然氣。但山區鋪管成本高、費用分攤爭議大,折騰了不少時間,卻一度擱淺。我帶著幾個老書記,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一筆一筆算賬,藍色火苗終於在灶頭升起。建設“紅色美麗村庄”時,為推進宅基地騰退工作,我們前后跑了80多次。挑民心的擔子,遇到難啃的“硬骨頭”,有時候就得靠這樣一種“笨功夫”。

  挑發展的擔子。鄉村全面振興,關鍵是要找准發展的路子。為了培育產業,我們引入社會資本,但由於市場經驗不足和發展模式偏差,首年陷入了虧損。反復復盤,我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把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變“看客”為合伙人,村集體和村民以資源、資金入股,村民參與分紅。返鄉青年帶回技術,成了“鄉創聯盟”的骨干,打造網紅打卡地﹔23家民宿自發定下“不哄抬房價、不宰客”的公約﹔村民們你編劇本、我湊道具,自發排演情景劇《紅星照高興》……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足1萬元躍升至如今的超70萬元,村民們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挑好扁擔,要找對方法。若隻一頭吃勁兒、兩頭不相稱,就容易失衡。現實中,一頭“肩膀壓得深”,一頭因信任未建立、利益聯結不緊密而“擔子還離肩”,正是一些鄉村陷入治理困境的症結。挑好擔子的訣竅在哪?我想,就是找到能讓多元主體“擰成一股繩”的平衡點,從而將擔子挑得穩穩當當。

  “擔”,是擔事的擔,是擔當的擔。從黨群一心、軍民一家,到如今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擔,我愈發體會到:作為黨員干部,必須增強挑擔意識、提高挑擔本領、爭做挑擔能手。自己這一程挑得穩一點、遠一點,就能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礎。帶動更多人共挑擔,人人都做“挑擔人”,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將越走越寬廣。

  (作者為四川成都邛崍市天台山鎮高興村村委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09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